NEWS Information
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
以“服務合作促發展 綠色創新迎未來”為主題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日前在北京舉行。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系列工業化、綠色化、智能化轉型升級的“黑科技”,如可以通過3D打印建筑等方式體驗“像搭積木一樣造房子”和“像造飛機一樣造房子”;全球首個運行的“光儲直柔”建筑,把建筑變成一座“綠色發電廠”。
模塊化建筑群的綠色低碳智慧
走進北京首鋼園12號館數智科技專區,只見北京亦莊藍領公寓項目沙盤就佇立在眼前。而該模方建筑模型置于12號館外,視頻對講、智能電視、空調、燈光、電動窗簾等智能家居設備一應俱全。
與傳統建造方式比,模塊化建造的機電、管線、家具、裝飾、幕墻等90%在工廠完成預制生產,運到現場直接吊裝,實現“像造飛機一樣造房子”。模塊化建造過程免濕作業,可節水70%,實現零污水排放;免搭建腳手架和模板,可減少80%的建筑垃圾,實現無揚塵;免焊接等工序,可節電70%;可循環材料利用率達到90%,實現零材料損耗。
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高質量生產
走進中建科技展區,看到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2個智能建造機器人在“執行任務”。鋼筋綁扎機器人通過視覺識別技術,在“井字形”放置的6根鋼筋中精準找到綁扎點后,戴上“手套”迅速開始綁扎,9個綁扎點僅用了70秒全部完成。鋼筋綁扎機器人通過工業六軸機械臂、工裝夾具、旋轉工作臺、集成控制系統等軟硬件,實現了飄窗鋼筋網籠的自動加工,相比人工綁扎來說,可提高生產效率4倍,良品率提升至95%以上,可節約大量人工成本,實現了高效生產、安全生產、高質量生產。
點云掃描機器人在地上來回穿梭,頭頂上的“大眼睛”(BIM 路徑規劃技術、雙目視覺VSLAM技術、點云掃描技術、云端計算)四處打探著周圍的情況,它是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全自動質量檢測機器人。只需通過一鍵式操作,機器人頂部的紅外傳感設備就能夠進行360度旋轉掃描,以360000點/秒的掃描速率對室內60米范圍內的建筑進行數據采集,快速準確計算出建筑的各項指標,完成逆向建模工作,還原現場施工情況,實現測量數據100%覆蓋,檢測精度達到2毫米,檢測效率提升20倍以上,解決了人工測量效率低、成本高、測量不精準、信息傳遞不及時、測量結果不透明等問題,大幅提高了施工監測質量。
擁有行業領先的智慧建造實驗室,中建科技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、融合BIM+互聯網+物聯網技術的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,應用于裝配式建筑設計、商務、采購、制造、建造、運維全過程,實現了工程一體化建造。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解決工程建造產業鏈上下游彼此獨立、數據不共享、業務不能同步開展的問題,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和管理費用,實現高速度高精度高質量建造。建造產業鏈上的設計、商務、制造、 建造、運維各方,可分別借助平臺搭建的數字孿生建筑,提前推進工程建設任務,實現各方并行作業。平臺可自動生成工程量、造價清單,省去預算、人工擬定清單、審核等商務環節。工廠智能設備可通過讀取平臺的數據,自動完成預制構件的生產準備。平臺可記錄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造數據,構建起全過程質量進度可追溯體系,形成全過程建造數據集成模型,實現對業主的數字交付。
“光儲直柔”實現建筑節能低碳運轉
在展區,還可看到運行的“光儲直柔”建筑——深汕特別合作區中建綠色產業園辦公樓?!肮鈨χ比帷苯ㄖ軐崿F建筑節能低碳運轉,使建筑成為一座“綠色發電廠”。
“光”是在建筑區域內建設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;“儲”是在供電系統中配置儲能裝置,用電低谷時將富余電量儲存、用電高峰時釋放電量;“直”是形式簡單、易于控制、傳輸效率高的直流供電系統;“柔”是建筑根據清潔能源的發電情況,柔性調節建筑用電需求,使建筑用電與清潔能源發電實現實時匹配。這個“光儲直柔”建筑自運行以來節約用電超10萬千瓦時、節約標準煤約33.34噸、減少碳排放超47%,相當于植樹16萬平方米。
截至目前,圍繞“光儲直柔”技術,中建科技已經開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,形成了完整的“光儲直柔”產品矩陣。
(受訪方供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