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 Information
政策解讀 | 關于《涪陵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(含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規劃)》的解讀
一、規劃背景
為實現涪陵區高質量發展,提升城市品質,美化城市環境,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防災減災能力,積極融入智慧城市、韌性城市建設,促進涪陵區的可持續發展。按照《關于開展城市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修編工作的通知》(渝建人居〔2022〕7號)要求,并依據《重慶市涪陵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(2021—2035年)》以及國家或地方相關法律法規、政策、規劃和技術標準,編制《涪陵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(含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規劃)》。
二、規劃必要性
???(1)積極響應智慧城市、韌性城市、碳達峰碳中和理念。
???(2)解決空中蜘蛛網,美化環境,提升城市品質,是落實城市發展戰略的需要。
???(3)管線入廊能夠解決道路反復開挖,便于檢修,降低管線重大事故發生率,安全保障進一步提高。
???(4)管線廊內集中敷設,有助于入廊管線統籌建設與管理。
???(5)促進城市的集約高效發展。
三、規劃原則
???(1)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。
???(2)經濟實用、集約高效。
???(3)安全韌性、綠色智能。
???(4)統籌銜接、遠近結合。
四、規劃目標
結合涪陵區城市建設發展,大力推進緊湊型綜合管廊建設,建立“干-支-纜”級配合理、功能完善、集中連片的管廊體系。
同時,老城區以需求為導向,新城區把握道路同步建設契機,依托綜合管廊專項規劃,因地制宜推進涪陵區綜合管網建設,實現管線統一入廊、統一管理,逐步形成與城市建設相適應的系統化、網絡化、經濟適用且滿足城市發展的綜合管廊系統,促進涪陵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。
五、總體規模
近中遠期新建管廊共計達到143.54公里,其中干支線管廊8.2公里,纜線管廊135.34公里。
六、規劃方案
規劃共計在48條道路下建設綜合管廊,共計建設143.54公里(其中:干支線管廊包括集繡大道及集繡大道西延伸段,共計約8.2公里;纜線綜合管廊包括太白大道北延伸段二期、北環東路、聚源大道西延伸段一期、集錦大道二期、慧谷東路等46條道路下纜線管廊,共計約135.34公里)。對于入廊管線種類:干支線管廊入廊管線主要為≥12孔10KV及以下電力、≥12孔通信、給水、再生水管4類管線;纜線管廊入廊管線為≥12孔10KV及以下電力、≥12孔通信(狹窄道路同步≤DN400給水入廊)。
近期建設集中在高新區(李渡、馬鞍、義和、慧谷湖),共計6條路,長度18.8公里,其中干支線管廊3.3公里,纜線15.5公里;中期建設共計建設管廊約46.76公里,均為纜線管廊;遠期建設共計建設管廊約77.98公里,其中干支線管廊4.9公里,纜線管廊73.08公里。
具體分區建設情況如下:
???(1)高新區(李渡、馬鞍、義和)“一骨架多纜線”網狀布局。形成集繡大道及集繡大道西延伸段干支線綜合管廊為骨架,輻射29條纜線管廊的網狀的系統性管廊結構。共計約100.4公里(其中干支線管廊8.2公里,纜線管廊92.2公里)。
???(2)高新區慧谷湖5條路形成環狀結構。共計約17.6公里纜線管廊。
???(3)老城區:江南3條路分別形成V型和S型結構,共計約4.03公里纜線管廊。江東形成S型結構,共計約0.83公里纜線管廊。江北形成單線一型結構,共計約1.3公里纜線管廊。
???(4)龍橋5條路形成H型結構。共計約3.34公里纜線管廊。
???(5)新妙石沱新石大道一期二期形成貫通線型結構。便于新石組團協同發展,共計約10.1公里纜線管廊。
???(6)白濤形成單線線型結構。共計約5.94公里纜線管廊。
七、適應對象
涪陵區城區城鎮建設用地,含李渡、馬鞍、義和、慧谷湖、江南、江北、江東、龍橋、藺市、新妙、石沱、白濤等片區。
八、時限
近期至2025年,中期至2030年,遠期至2035年,并展望至本世紀中葉。
來源:涪陵區住房城鄉建委